第488章:林川的计划带来的震撼!(两章合一)(1 / 1)
下午两点半,材料学院的小型贵宾接待室内。
陈松教授带着林川和苏念提前抵达。
相比于林川的平静和苏念强自镇定的期待,陈松教授反而显得有些紧张,不时地看着手表,整理一下并不需要整理的衣领。
“张振华总工是北方工业集团资深的武器系统专家,参与过多个重点型号的研发,眼光很毒,要求也极高。”
陈松低声对林川嘱咐道,“待会儿他如果问到细节,你知无不言即可,但也要注意分寸,涉及具体技术路径可以保留,关键是展现整体思路的可行性和前瞻性。”
林川点头表示明白。
两点四十分整,接待室的门被推开,一位身着深色中山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年纪约莫五十多岁,精神矍铄的中年男子在一个秘书模样的人的陪同下走了进来。
他步伐沉稳,眼神锐利,自带一股久居技术高位的严谨和气场。
“陈教授,久等了。”张振华总工声音洪亮,与陈松教授握了握手,目光随即落在了林川和苏念身上,尤其是在林川脸上停留了片刻,带着审视的意味。
“张总工,您百忙之中抽空过来,是我们打扰了。”陈松教授客气道,随即介绍,“这就是我在电话里跟您提过的两位年轻人,秦川,苏念。‘原位聚合’项目就是他们主导的,今天要给您看的东西,主要是秦川的想法。”
“陈教授谬赞了,项目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苏念得体地谦逊道。
林川则不卑不亢地向张振华问好:“张总工,您好。”
张振华微微颔首,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正题:“陈教授在电话里说得郑重,我也很感兴趣。东西带来了?”
“带来了。”陈松教授示意林川。
林川将打印好的《关于“星火”单兵特战系统概念设计与关键技术预研的初步构想》文档递了过去。
张振华接过文档,道了声谢,便径直走到沙发旁坐下,戴上老花镜,低头看了起来。
与陈松教授初看时的震惊不同,张振华的表情自始至终都显得非常平静,甚至有些过于严肃。
他看得很快,但手指偶尔会在某些段落或图表上轻轻敲击一下,显示他正在深入思考。
接待室里再次陷入了寂静,只有张振华翻动纸页的沙沙声。
陈松教授有些紧张地搓着手,苏念也屏住了呼吸,目光在张振华和林川之间游移。
唯有林川,依旧保持着沉静,仿佛提交出去的只是一份普通的作业。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张振华看完了最后一页,并没有立刻抬头,而是身体向后靠在沙发背上,闭上了眼睛,手指轻轻揉着眉心,似乎在消化和权衡。
过了足足两三分钟,他才缓缓睁开眼,目光如电,直接射向林川,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让陈松和苏念心头一紧:
“秦川同学,你的这份构想,很大胆,也很……超前。”
他的语气平淡,听不出褒贬。
“但是,”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犀利,“构想终究是构想。我想问问你,你提出模块化武器系统的‘标准接口’,考虑过现有武器平台的适配性和改造成本吗?”
“你设想的战术目镜集成热成像和弹道计算,以国内目前的微电子和光学工业水平,你认为实现小型化、低成本化的瓶颈在哪里?还有,自适应迷彩,你提到的‘基础光学迷彩’和‘图案算法’,依据是什么?有实验数据支撑吗?”
一连串的问题,如同连珠炮,个个直指核心,切中要害,显示出张振华极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务实风格。
他不是在否定,而是在用最严格的标准进行审视和拷问。
陈松教授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苏念也担忧地看向林川,生怕他被问住。
然而,林川的脸上没有丝毫慌乱。
他迎着张振华锐利的目光,身体坐得笔直:
“张总工,关于标准接口,我的设想并非要求现有武器平台立刻全面改造,而是建议在新研发的型号上预留和发展该标准,初期可以通过适配器的方式与部分经典武器兼容,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关键在于统一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于战术目镜的瓶颈,我认为核心在于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的突破和专用集成电路的设计。国内在某些领域已有积累,可以尝试与相关院所合作,集中攻关……”
“至于自适应迷彩,其依据来源于对自然界生物变色机理的仿生学研究和一些前沿的光学材料动态调控论文。虽然目前缺乏具体的实验数据,但理论模型显示,通过特定电致变色材料与嵌入式传感器的结合,实现对特定背景色调的初步模拟是可能的,这可以作为前期的研究目标……”
林川的回答条理清晰,既有宏观的战略眼光,又不乏对具体技术难点的深入理解。
他并没有给出超越时代的详细技术参数,而是立足于当前国内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指出了看似困难但具备攻关可能性的路径。
他侃侃而谈,不仅回答了张振华提出的问题,还主动延伸,阐述了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关系,以及分阶段实施的可行性和预期效益。
张振华始终面无表情地听着,但那双锐利的眼睛却越来越亮,手指无意识地在沙发扶手上轻轻敲击的节奏,也透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当林川结束了他的阐述后,接待室内再次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张振华深深地看着林川,那目光仿佛要穿透他的身体。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
“秦川同学,你的年龄和你的知识储备、视野格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你的这份构想,并非空中楼阁。其中很多思路,与我们集团内部一些秘密预研的方向,不谋而合,甚至……在某些细节上,你的想法更具启发性和系统性。”
这话一出,陈松教授顿时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苏念也暗自握紧了拳头,眼中充满了兴奋。
张振华站起身,拿起那份文档,对陈松教授说道:“陈教授,这份材料,我需要带回去,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内部评估。最迟明天,就能出结果!”
他又看向林川,眼神中第一次露出了毫不掩饰的赞赏和一丝探究:“秦川同学,你是個人才,罕见的人才。关于‘星火’系统,或许……我们很快会有更深入的交流。保持联系。”
他没有做出任何承诺,但“组织内部评估”和“保持联系”这几个字,已经表明了极高的重视程度。
“谢谢张总工,我会的。”林川平静地回应。
送走张振华总工后,陈松教授难掩激动,用力拍了拍林川的肩膀:“好小子!我就知道你能行!张总工这人我了解,他能说出‘组织内部评估’和‘保持联系’,这事儿就成了一半了!”
苏念也看着林川,冰琉璃般的眸子里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有钦佩,有欣喜,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感慨。
她越来越觉得,身边这个看似普通的男生,体内仿佛蕴藏着一个深不见底的宝藏。
第二天上午,林川和苏念正在实验室里,针对“原位聚合”项目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界面表征难题进行讨论。
突然,实验室的固定电话响了起来。
马工离得近,顺手接起。
“喂,材料学院复合材料课题组实验室……啊?找秦川?好的,您稍等。”马工捂住话筒,惊讶地转向林川,“秦川,找你的,说是北方工业集团张总工的秘书。”
陈松教授昨天回来后,只简单跟课题组核心成员提了一下林川有个新构想引起了北方工业的兴趣,细节并未多说。
此刻听到北方工业集团总工的秘书直接打电话到实验室找林川,马工和刘浩等人都吃了一惊。
林川和苏念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讶异。
没想到张总工那边的反应如此之快。
林川走过去接过电话:“您好,我是秦川。”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干练沉稳的男声:“秦川同学你好,我是张振华总工的秘书,姓李。昨天你提交的《‘星火’系统初步构想》,集团内部连夜组织了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紧急评估。”
“评估结论认为,该构想具备极高的前瞻性和潜在的军事应用价值,尤其是其中关于模块化武器接口标准、单兵战术信息系统集成以及轻量化防护材料的思路,与我集团未来五到十年的装备发展规划高度契合。”
林川心中微动,静待下文。
李秘书继续说道:“经集团领导批准,决定立即启动‘星火’系统的前期关键技术预研工作。张总工指示,鉴于你是该构想的核心提出者,且对系统整体架构理解最为深入,现正式邀请你,并建议苏念博士一同参与,即刻前往我集团位于京郊的第七研究所属小型综合实验工厂,进行先期的技术对接和可行性实验论证。”
“即刻?”林川确认了一下。
“是的,即刻。”李秘书语气肯定,“车辆已经安排,预计两小时后抵达航工大材料学院楼下。相关保密手续和临时通行权限,我们会在路上为你们办理。请二位做好准备,携带必要的生活用品,此次预研工作可能需要封闭进行数日至数周时间。”
挂断电话,实验室里一片寂静。
马工、刘浩等人虽然只听懂了只言片语,但“北方工业”、“即刻前往”、“封闭预研”这些关键词,已经足够让他们意识到事情的重大和非同寻常。
苏念看向林川,冰琉璃般的眸子里闪烁着惊讶与决断:“这么快?”
林川点了点头,表情平静中带着一丝凝重:“看来,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受重视。准备一下吧。”
两个小时后,一辆挂着特殊牌照的黑色轿车悄无声息地停在了材料学院楼下。
李秘书亲自在车旁等候,他大约三十多岁,戴着金丝眼镜,显得精明干练。
没有过多的寒暄,确认身份后,林川和苏念便上了车。
车辆迅速驶离航工大,汇入车流,朝着京郊方向疾驰而去。
车上,李秘书递给林川和苏念两份厚厚的保密承诺书和临时人员登记表。
“二位,按照程序,需要签署这些文件。从现在起,你们即将接触到的信息,均属于国家机密,请务必严格遵守保密条例。”李秘书的语气严肃而不失礼貌。
林川和苏念没有丝毫犹豫,快速浏览后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林川签的是“秦川”。
随后,李秘书又向他们简要介绍了第七研究所属实验工厂的基本情况和注意事项。
车辆穿过繁华的市区,逐渐驶入郊区,最终通过几道设有岗哨的大门,进入了一片外观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内部戒备森严的建筑群。
实验工厂的规模比林川想象的要大,并非只是一个“小型”工厂,更像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研发基地。
低矮但占地面积广阔的厂房、测试场、办公楼错落有致,随处可见穿着不同颜色工装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行色匆匆。
李秘书带着林川和苏念直接来到一栋标着“3号综合研发楼”的建筑内,乘坐专用电梯下到地下层。
电梯门打开,眼前是一条宽阔明亮的走廊,两侧是一间间用高强度玻璃隔开的实验室和工作间。
里面各种先进的加工设备、测试仪器琳琅满目,一些穿着白色防静电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
张振华总工已经在其中一间最大的会议室里等着他们。
会议室的正中央,是一个巨大的沙盘和电子屏幕,上面正显示着“星火”系统构想的部分分解图。
除了张总工,会议室里还有五六个人,有头发花白的老专家,也有眼神锐利的中年技术骨干。
他们看到林川和苏念进来,目光齐刷刷地聚焦过来,尤其是落在林川身上,充满了审视、好奇,甚至是一丝质疑。